編輯推薦:熱穩定性差是超細晶粒和納米結構的晶體材料中的關鍵問題。金屬所李秀艷&盧柯院士等人在這方面取得了大量進展,我們也曾系統梳理過。今天最新Science再次發表其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了一種新型亞穩固態!
金屬通常以多晶固體的形式存在,由于無序晶界的存在,多晶固體在熱力學上是不穩定的。當加熱時,晶界傾向于通過粗化而消除;當晶粒足夠小時,晶界傾向于通過向亞穩非晶態轉變而消除。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李秀艷、盧柯等研究者,通過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了極細晶多晶純銅的一種全新亞穩態結構。相關論文以題為“Constrained minimal-interface structures in polycrystalline copper with extremely fine grains”于今天(11月13日)發表在頂級期刊Science上。
論文鏈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8/831
單晶體的原子在整個樣品中以有序的晶格排列;非晶固體或玻璃,原子排列無序,只有中短程有序。金屬通常以多晶固體的形式存在,介于這兩種極端之間。它們是由更小的晶體(稱為顆粒)組成,這些晶體被各種各樣的原子排列無序的邊界隔開。無序晶界(GB)是導致多晶金屬熱力學不穩定的原因。
當GBs被消除時,多晶材料趨向于變得更加穩定,直到它們最終成為單晶。這一過程的典型例子是,多晶中的晶粒如何通過GB遷移而變粗,這通常發生在低于熔點一半的溫度下。粗化溫度隨晶粒尺寸的減小而降低,某些納米晶粒金屬的粗化溫度甚至下降到室溫。對于具有足夠高GB密度的細晶多晶,轉變為亞穩非晶態是穩定的另一種選擇。這種狀態是從熱力學的觀點來預測的,并且在許多金屬合金中觀察到非晶化,(如Ni-P和Ni-W)。然而,在熱力學和動力學約束下,非晶態具有組分選擇性,在常規條件下大多數金屬合金和純金屬很少形成。需要回答的一個基本問題是,當多晶晶粒被穩定地細化到極小尺度時,是否可以采用其他亞穩結構?
在此,研究者最近發現,當純Cu和Ni晶粒通過塑性變形細化到幾十納米尺寸時,會觸發GB自發弛豫進入低能態。相應的GB能量相應降低,這導致納米晶粒的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大幅提高,而不是在更小尺寸發生粗化。這一觀察結果表明,納米顆粒結構可能通過接近粒度極限而演化成更穩定的狀態。
至此,研究者通過實驗和分子動力學(MD)模擬,發現了晶粒尺寸為幾納米的多晶純銅中的亞穩態。在孿晶界約束下,GBs演化為三維(3D)最小界面結構,形成了這種狀態。在這種多晶體中,晶粒粗化被有效地抑制,甚至接近熔點。其強度也與Cu的理論值接近。
圖1 制備的銅樣品具有極細晶粒的微觀組織。
圖2 具有集群八面體幾何形狀的單個顆粒的高分辨率TEM圖像。
圖3 極高的熱穩定性和強度。
圖4 Schwarz晶體的原子模型和MD模擬。
基于實驗和理論模擬表明,在納米晶粒的多晶銅中,如果采用由CTB網絡約束的最小界面結構,可以實現顯著的穩定性。這種結構,稱之為Schwarz晶體,是多晶固體的另一種亞穩態。這種狀態與非晶固體狀態有根本的不同。由于孿晶在熱誘導或變形誘導時形成亞穩結構,且對松弛GB結構有效,因此在納米級孿晶機制的激活下,可以預期在不同金屬和合金中出現Schwarz晶體。純銅Schwarz晶體具有非常高的界面密度,其熱穩定性與單晶相當,遠高于非晶態固體。
因此,這種結構為探索金屬的物理和化學現象提供了新的機會,特別是在高溫下,原子和電子在界面和各種缺陷相互作用中的輸運動力學。作為一個基準結構,能夠抑制在熱波動和外力下的晶粒粗化,Schwarz晶體允許提高穩定性和強度,與細化晶粒到極細尺度。這克服了傳統材料開發策略中存在的一些困難。原則上,Schwarz晶體應可在其他材料中獲得,并可能為開發用于高溫應用的強而穩定的材料提供不同的方向。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