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新材料技術大講堂第8講專題報告在北京科技大學學術報告廳順利舉行。國家材料腐蝕與防護科學數據中心主任、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教授李曉剛主講。 北京科技大學黨委教師工作部部長張俊燕,新材料技術研究院院長秦明禮,副院長董超芳、田建軍、康軍艷、邢華超出席本次講座。講座由新材院黨委書記李芊主持。參加本次活動的還有來自新材院、高精尖學院的師生代表。 今年9月6日,在由教育部、中國教育學會指導,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辦,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承辦的“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 鑄魂育人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首善之區”第七屆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師講述我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動中,我校李曉剛教授的案例《丹心礪教 報國育才 永遠懷揣一顆“腐蝕心”》,榮獲一等獎! 講座開始前,黨委教師工作部部長張俊燕為李曉剛教授頒發榮譽證書,并合影留念。 張俊燕部長為李曉剛教授頒發榮譽證書 李芊熱情歡迎李曉剛教授做客新材料技術大講堂,并向在座的師生們介紹了李曉剛教授在材料的自然環境腐蝕研究、耐蝕鋼研發和腐蝕大數據領域的專業造詣和科研成就。 黨委書記李芊主持 芯片是中美科技競爭的核心領域,我國芯片產業年增長率達12%,國產化率持續提升,但高端芯片仍是“卡脖子”問題。芯片腐蝕直接影響電子設備的可靠性和壽命,是亟待突破的關鍵難題。 李曉剛教授在本報告中敘述了團隊在電子元器件環境腐蝕機理及主要影響因素作用規律,以及腐蝕大數據技術和裝備腐蝕智慧運維等研究的最新進展。 首先,李曉剛教授指出當前芯片腐蝕面臨三大難題:腐蝕問題量大面廣、環境極端多變導致腐蝕動態復雜、腐蝕評價與診斷技術缺乏。因此,亟需開展電子信息材料環境腐蝕失效機理研究。目前,電子元器件向著集成化和微型化方向發展,相較于大塊材料毫米- 厘米級的尺寸,IC 用材料為納米 - 微米級。尺寸效應導致了IC用材料的耐蝕性下降500-1000倍,失效更快。 其次,李曉剛教授介紹了影響腐蝕的關鍵因素,包括空氣濕度引發電化學失效、污染物顆粒物不同粒徑以及成分差異會導致不同腐蝕機制、微生物加速PCB表面腐蝕以及加工工藝的影響。 面對腐蝕受多因素耦合作用、動態復雜,碎片數據難以獲得精確腐蝕規律這一“百年難題”,李曉剛教授團隊在2015年首次提出“corrosion-big-data”科學概念及其理論體系,構建了腐蝕大數據深度機器學習模型,闡明了金屬材料腐蝕過程精確動力學規律,創建了結構鋼耐蝕性成分數智設計新方法、新標準,實現了結構鋼冶金和焊接制備工藝智慧化設計。 最后,李曉剛教授強調了發展新型高品質耐蝕芯片材料是根本,也是最先進的技術,與之相對應的材料理論創新是最前沿的理論。 李曉剛教授作專題報告 互動交流環節中,李曉剛教授以其親切的態度與在場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耐心傾聽并細致解答大家提出的疑問。 現場交流互動 最后,秦明禮為李曉剛教授頒發大講堂紀念牌,與會嘉賓上臺并合影留念。 頒發大講堂紀念牌 合影留念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