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激光雜志社發布“2021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冰光纖、小型化自由電子激光、六維光信息復用等20項前沿進展分別入選“2021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基礎研究類、應用研究類。此外,魔角激光器、光電智能計算、高效白色發光二極管等19項成果分別榮獲“2021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提名獎(基礎研究類、應用研究類)。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www.opticsjournal.net/Columns/ZGGX)由中國激光雜志社自2005年發起,始終關注中國最前沿的光學研究成果和科研進展,至今已成功舉辦17屆,已評選出的394項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光學成果影響深遠。
該評選活動采取函評和終評兩種方式,由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等44家科研院所,79名院士和知名專家組成的推薦委員會、終評委員會,經過多輪嚴格審核,最終評選得出。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憑借高學術水平的候選成果,以及嚴格公正的評審機制,備受業界認可,具有高度的公信力和影響力。近年來,“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得到了新華社、人民日報、科學網、知識分子等80多家媒體、機構及組織的廣泛報道與重點關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關于中國激光雜志社
中國激光雜志社是中國激光、光學、光子學領域的一流出版單位,目前出版4種高水平SCI期刊Advanced Photonics、Photonics Research、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inese Optics Letters,3種ESCI期刊《光學學報》、《中國激光》、《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以及2種新刊Photonics Insights、Advanced Photonics Nexus,打造了中英文高水平學科刊群平臺“中國光學期刊網”(www.opticsjournal.net)、Researching(http://www.researching.cn)。中國激光雜志社共6個項目入選“中國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多次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等榮譽,被圈為上海科技期刊出版單位的典型案例,被新華網、解放日報、文匯報等多家媒體稱為“上海樣本”“中國標桿”。
2021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入選名單
基礎研究類(10項)
1.浙江大學童利民教授、郭欣副教授團隊與合作者發現彈性冰單晶微納光纖
2.南開大學陳志剛、許京軍課題組及合作團隊實現了非線性對宇稱時間對稱性和非厄米拓撲態的調控
3.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電子加速研究團隊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激光尾波場加速驅動的臺式化自由電子激光
4.華中科技大學張新亮、李培寧教授課題組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研究員、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等國內外團隊,在雙折射晶體中發現“幽靈”雙曲極化激元
5.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團隊等實現了阿秒電子動力學的直接繪圖
6.南京大學金飚兵教授與吳鏑教授課題組等合作發現了室溫零磁場條件下反鐵磁中超快自旋流
7.上海交通大學張文濤研究組與張杰、向導團隊等合作提出利用飛秒激光對量子材料電子維度的操控機制
8.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楊昌喜課題組與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肖曉晟課題組合作,證實了大模間色散下的時空鎖模
9.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肖淑敏微納光子學實驗室設計并制備了近紅外生物成像窗口的高效寬帶消色差超構透鏡
10.南開大學研究團隊及合作者預言并證實了受激聲子極化激元,實現了太赫茲波巨非線性效應
應用研究類(10項)
1.暨南大學和上海理工大學等聯合研究團隊實現了納米尺度六維光信息復用
2.華中科技大學陶光明教授團隊、浙江大學馬耀光教授團隊與多家科研和產業單位基于形態學分級結構設計了輻射降溫光學超材料織物
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傳鋒、周宗權研究團隊演示了基于吸收型存儲器的多模式量子中繼
4.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自由電子激光團隊提出了一種相干能量調制的自放大機制
5.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胡偉達研究員與復旦大學周鵬教授等研制出新型范德瓦爾斯單極勢壘紅外探測器
6.南京大學姜校順、肖敏團隊實現了片上光力光學頻率梳
7.復旦大學彭慧勝/陳培寧研究團隊等實現了柔性顯示織物及其智能集成系統
8.浙江大學馮建東團隊實現了溶液中單分子電化學反應的直接成像
9.華中科技大學、海南大學駱清銘團隊通過發明線照明調制顯微術實現了高清成像
10.南京大學新型顯示技術研發團隊等提出基于二硫化鉬TFT驅動電路集成的超高分辨氮化鎵Micro-LED顯示技術方案
2021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提名獎獲獎名單
基礎研究類(10項)
1.上海光源中心自由電子激光團隊在實驗上驗證并測量了激光-束流在二極磁場的能量交換
2.北京大學馬仁敏團隊實現了基于莫爾超晶格納米結構的魔角激光器
3.華南理工大學周博教授、張勤遠教授團隊等提出了基于鐿亞晶格的多光子上轉換發光
4.北京大學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實現了強激光場中光子軌道自旋耦合的探測和操控
5.清華大學黃文會、顏立新團隊首次實現相對論電子束的高梯度級聯太赫茲加速
6.清華大學戴瓊海院士團隊提出并構建了大規模可重構光電智能衍射計算處理器
7.上海交通大學李良教授與意大利米蘭-比科卡大學Brovelli Sergio教授團隊等合作,實現環境溫度處于100℃范圍內量子點熒光性能近乎零“熱猝滅”,所制備的LED電致發光器件也具有優異的抗“熱猝滅”性能
8.北京大學劉開輝課題組等提出并發展了瑞利散射圓二色性技術,實現了單根碳納米管的完整結構
9. 蘇州大學蔣建華和南京大學蒲殷教授團隊等利用光子系統證實了拓撲體-缺陷對應關系
10.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恒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首次實現11公里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應用研究類(9項)
1.南京理工大學的曾海波教授團隊和華盛頓大學的David Ginger教授團隊合作,基于α/δ-CsPbI3同質異相層實現了高效白色發光二極管
2.清華大學團隊等研制了自適應掃描光場顯微鏡,打破了活體成像壁壘
3.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電子加速研究團隊等實現了GeV量級超低能散的臺式化電子加速器
4.福州大學楊黃浩/陳秋水教授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劉小鋼教授等實現了高分辨X射線發光擴展成像技術
5.電子科技大學張雅鑫教授團隊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三研究所馮志紅研究員團隊等合作,實現了太赫茲片上可編碼超構調控芯片
6.北京理工大學陳棋教授團隊和北京大學周歡萍特聘研究員團隊等合作,開發了鈣鈦礦薄膜加工的關鍵技術,制備了高質量鈣鈦礦薄膜及光伏器件
7.清華大學魯巍教授團隊等實現了從傳統直線加速器到激光尾波加速器的高效率外注入級聯加速
8.廈門大學聶立銘教授團隊等運用光聲成像技術,研制了具有脂質代謝藥物,發展了光聲技術監測脂肪組織脂質、血紅蛋白代謝變化評估肥胖療效的新方法
9.黑龍江大學許輝教授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劉小鋼教授團隊合作,通過有機小分子表面配位實現了稀土納米顆粒表面的巨大發光增強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814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