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學家話音剛落,十多位科學家紛紛舉手“搶話筒”要求發言。這一場景發生在7月19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洪永淼發言介紹,目前他們所的科研經費中,“人頭費”僅占30%-40%,與國外相比仍然偏低。
總理要求有關部門要“多聽聽科學家的意見”。“搞數學研究,可能不用買太多設備,主要是‘人頭’在做。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改變多年來‘重設備、輕人頭’傾向,否則我們在數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很難充分發揮杰出人才的優勢。”他說。
李克強表示,加大數學等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不光要“投錢”,更要“投環境”。“真正把科學家的內生動力激發出來。”他說。
北京大學教授黃如建議,加大對基礎研究的長期持續投入;清華大學教授馮雪提出,希望塑造創新文化,鼓勵青年人才參與原創性研究,寬容失敗。
當原定幾位科學家代表發言結束后,李克強說:“我這次來,主要想更多聽聽科學家的聲音。大家還有什么意見,請直奔主題,大膽發言,把問題戳破。這是我們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總理話音剛落,參會科學家便爭相舉手“搶話筒”要求發言。有人建議,要在中西部地區布局更多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讓中西部地區能“靠事業留人”,而不僅是“靠待遇留人”;有人希望賦予科研院所更大人才引進自主權;有人提出,科技資源布局要鼓勵有潛力的科學家更多做“10年以后的事情”。
李克強當即回應:“基礎研究可能要通過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形成成果,不能追求走捷徑,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向前走,最后的效果會更好。”
一位中科院院士直言不諱地說:“當前原始創新不足,最主要的問題是學術生態問題。最具原創性的研究需要智商極高的人,但現在的科研資源有時沒有集中在這些人手里。這對原始創新是極大的問題。”
李克強要求,必須持之以恒打破束縛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
當第9位科學家發言后,現場仍有許多手臂高高舉著。李克強說:“由于時間關系,不可能讓大家一一發言。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把科學家們的意見綜合起來形成一份報告給我,我會責成有關部門認真研究,盡力解決大家反映的實際問題。”
據中國政府網7月20日消息,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考察,并主持召開座談會。
今年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35周年。李克強聽取基金委通過改革減輕科研人員項目申報負擔、加強重點領域支持等情況匯報。他說,基金委的成立,標志著科技資源配置從“計劃分配”向“競爭擇優”的歷史性轉變。科技創新不是計劃出來的,要持續推進改革,完善項目評審機制和評價體系,激勵科研人員有勇氣、有耐心投身基礎研究,推動交叉科學發展,更好發揮基金委重要作用,使寶貴資金更有效支持科學研究。
座談會上,基金委負責人作了匯報,黃如、洪永淼、馮雪、高瑞平、竇賢康、丁烈云、楊學明、陳發虎、張學敏等專家發了言,李克強要求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大家的意見建議。他說,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有關方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廣大科技工作者奮力拼搏,推動我國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過深化改革更大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積極性,結出更多科技碩果,為國家發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撐。
李克強指出,當前國際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我國科技發展存在不少短板,很多產業技術瓶頸主要在于原始創新薄弱。基礎研究是推動原始創新、構筑科技和產業發展“高樓”的基石。我國已經到了必須大力加強基礎研究的關鍵時期,立足現實,決不能錯過這個時機。要增強緊迫感,圍繞建設現代化強國,大力推動基礎研究,弘揚科學精神,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嚴謹求精,鼓勵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搞科研,永不滿足,不怕失敗,加強國際合作,以“十年磨一劍”的恒心和專注攀登科技高峰。
李克強說,要穩定增加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運用稅收激勵等方式調動企業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積極性,加強制約產業發展的基礎理論問題研究。拿出專門資金,激勵科研人員凝練提出前沿領域重大問題,持續深入研究。提高學校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教育水平,培養更多基礎研究人才。多渠道引進優秀人才,促進基礎研究水平提高。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