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科研的一步步深入,逐漸發(fā)現(xiàn)大量的數(shù)據(jù)需要處理、看過的文獻資料需要總結(jié)、以及未來項目的發(fā)展方向也要有清晰而明確的目標。而如果想要把這些工作都做好,僅僅依靠我們的大腦是完全不夠的。我們的大腦容量就那么多,如果都裝滿了這些雜碎的零散化知識后,真正可以用于創(chuàng)造新知識的空間就會少得可憐。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整理資料,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可以方便的進行回找與進一步的分析。那么這個工具,就是我們今天談論的主題——筆記。
關于記筆記的重要性,在我們從小上學時就聽老師念叨,『上課要做好筆記』。我們在網(wǎng)上看到一些名人的筆記(例如達芬奇、愛因斯坦、錢學森、錢鐘書等人的手稿)都會贊嘆不已,希望自己也可以擁有那樣的筆記。但是很少會有人真正去學習如何做一個好的筆記,以及做筆記的具體流程應該是怎樣的。
網(wǎng)上和這個topic有關的視頻,我認為比較好的一個是臺灣清華大學物理系的林秀豪教授在圖書館中的一個演講(視頻鏈接: http://dwz.cn/4IRLmT)。 在整個視頻當中,林秀豪教授向同學展示了不同用途的筆記,它們形成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有學習的筆記、有研究的筆記、有生活中的筆記以及其他類型的筆記。這可以給我們兩點啟示:(1)筆記不是只有單純一種,而是針對不同的任務而有所不同(2)筆記的形成過程,可以看做是一種“創(chuàng)作”。下面我們就要分成這兩點對筆記進行詳細的討論。
先說一下筆記有哪些常用的分類方法。我所采用的分類法是根據(jù)我本人的需要來的,大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來形成自己獨特的筆記風格。對我來說,筆記有這幾種:(1)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筆記(2)研究工作中的研究筆記(3)非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筆記(4)個人生活的記錄筆記(5)語言筆記。這五種筆記涵蓋了我的所有需求。
每個人的筆記,其實是他自己對于知識和世界的一個投影。有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看別人的筆記時,可能會不知所云,這其實也是筆記的一個特點——獨特性。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是有區(qū)別的(這個主題相關的一本比較好的書是《連接組——造就獨一無二的你》),因此對于吸收知識時的順序和所采用的框架都有所不同。羅輯思維曾經(jīng)說過:『筆記是大腦的外掛』我覺得這個比喻非常的形象。對于每一種筆記,你對它的要求都不同。比如對于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筆記以及研究工作中的筆記,我們強調(diào)的是邏輯性和全面性;而對于個人生活的記錄筆記來說則邏輯性就沒那么重要,相反趣味性和無厘頭則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學習筆記
關于如何做筆記,以及做筆記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要記住的是:任何的筆記都不是一次就能形成的。如果你自己的筆記只有第一版,那么這個筆記肯定缺乏相應的質(zhì)感。無論任何的筆記,我們都把它看成一件藝術品。在完成藝術品之前我們需要在紙上打草稿,對于不滿意的部分我們要勇敢的舍去或修改。經(jīng)過不斷的打磨和調(diào)整,最終才能形成一個邏輯清晰、條理良好的筆記,這樣的筆記才能祝我們一臂之力。因此一定要記住,『記筆記不是一次性的活,而是一個不斷重復和提高的過程』。
比如在做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筆記時,我們在看一本專業(yè)書,在看書的過程中,我們對于書中內(nèi)容的思考、評價以及將文字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圖標、公式的工作形成了我們筆記的原始素材。讀完一章以后,把這些筆記整理出來,再進行第二遍的梳理。由于此時我們已經(jīng)看過一遍,因此第二遍時要力求把書中的邏輯加強并展現(xiàn)。在第二遍整理筆記的過程中,我們還會對第一遍的筆記進行修改,對于每一章的筆記我們都可以按照這種方式進行處理。當一個部分或者整本書讀完之后,再把這些章節(jié)的筆記綜合起來進行第三遍的梳理。最終形成一版對于全書的筆記。這樣,對于同樣的課題,我們不光參考了教材,也收集了相關文獻資料。運用這種方法,最后可以將這些所有東西拼湊起來,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識框架,而這樣不斷重復的結(jié)果,必將是我們對這個方向的理解的不斷加深,向成為專家的目標勇往直前。
研究筆記
上面談到了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筆記,那么下面我想專門談談研究筆記。林秀豪教授在講座中說到:『不會記研究筆記的學生,不太可能會在科研上有太大的進步』。我很贊同這句話。因為科研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high-thoughput、high-demanding的工作。一個研究者如果不閱讀大量前人的工作、不思考它們提出的觀點之間的關系、對于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沒有充分的把握、收集的數(shù)據(jù)量很小,這樣的科研工作是不合格的,也是很難在科學界生存下去的。但是我們?nèi)绾文馨盐杖绱吮姸嗟男畔ⅲ瑫r又有辦法讓自己看到全局而不至于以偏概全呢?這就需要我們在一個研究項目的開始就做好研究中每一步的研究筆記。這樣,當我們完成一個研究項目時,我們才能參照筆記了解整個項目的流程以及在其中所發(fā)生的問題或者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
對于一個研究項目來說,我認為可以分成如下的階段:(1)問題形成階段(2)尋找解決方法階段(3)具體實驗階段(4)與他人交流階段(5)形成學術論文階段(6)投稿并與審稿人交流階段,并最終將一個研究項目形成一篇或多篇論文,發(fā)表在學術期刊上。不同階段,筆記都需要保證客觀性(一定不能有虛假信息,自己怎么做怎么想都要嚴格記錄下來)、全面性(不能有信息的遺漏)、邏輯性(每個研究項目都有其內(nèi)在的邏輯)、易讀性(因為我們要與別人進行交流,因此notes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手段)。如果讀者想通過具體的例子來了解,強烈推薦錢學森的《錢學森手稿》以及《錢學森力學手稿》(叢書)。錢老在國外時,對于每個研究項目都有一個文檔夾,里面保存了整個項目從定題到最后的論文發(fā)表中的所有過程。不要小看筆記在其中的作用,如果沒有良好的筆記整理,其實是很難全面把握一個稍微帶有一些復雜性的研究項目的。
關于個人筆記以及非專業(yè)知識的筆記在此我就不多說了。它們的記錄方式其實和上面介紹的兩種筆記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1)筆記不是一次形成的,是多次打磨后的產(chǎn)物。打磨的越多,最后形成的東西越好。(2)記錄中的全面性、邏輯性、易讀性。只要把握住這兩點,就能做出杰出的筆記啦。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等方面的國內(nèi)外最新動態(tài),我們網(wǎng)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lián)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ecorr_org@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所轉(zhuǎn)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quán),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本網(wǎng)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lián)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wǎng)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