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競相評論】
近日一篇發表在《應用物理期刊》,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科研人員的論文顯示,中國科技人員已研發出一種新型隱身材料,可應用于戰斗機領域,能使其躲過世界上最先進的反隱身雷達的偵察。
美國合眾社12日稱,這種新型隱身材料最大的特色是能夠在超高頻微波雷達前“隱形”,研究論文說,新材料的隱身能力甚至已經超過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F-35戰斗機。
對此,美國《國際商業時報》13日評論稱,倘若這種材料被應用于軍事領域,中國在海上與空中的軍事實力將“急劇增長”,甚至將對美國在此領域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戰。
俄羅斯衛星網13日以標題為:“中國在將所有戰機都變得看不見嗎?”報道稱,中國的這種新材料可以讓世界最先進的武器在最強勁的反隱形雷達面前藏起來。
合眾社評論說,這折射出中國政府正在快速推進軍事發展,以縮短與西方國家在軍事實力上的差距。
《國際商業時報》稱,在上個世紀,美國一直在隱形技術上占據主導地位,但如今中國正在“飛快地追上”,成為美國的有力對手。
美國知名科技博客媒體“Ars Technica”13日評論說,鑒于隱形戰機是美軍的戰略優勢,中國研究人員取得的這一技術進展,無疑將是美軍規劃者需要關注的。但另一方面,這一研究成果的公布也將加速美國發展“對策”技術。
【信息得到證實】
華中科技大學的科研人員13日證實了上述說法。研發小組成員、該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教授江建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說,以前大多數的隱形材料都是“被動式隱身”,即只能吸收特定頻段的雷達信號,而此次他們研發的新型材料則可以做到“主動式隱身”,也就是根據威脅環境動態的變化而變化。
隱身飛機
【神秘的吸收原理】
江建軍向媒體介紹,“這款材料的另一大優勢和特色是超輕、超薄”,要達到類似的功能,傳統的隱身材料至少需要10cm厚度,這意味著很難被應用到戰機的制造中。而他們團隊此次研發的新材料只有7.8mm厚,比其他傳統材料的1/10還要薄。輕、薄的特色使這種新型隱身材料不僅可以應用于戰機、艦艇等軍事領域,還可以被用于手機天線制作等民用領域。
目前針對隱身飛機的雷達使用較長波長UHF雷達信號,吸收這種雷達信號需要比較厚的材料,無法投入隱身飛機實用,同時散射的幾何形狀也容易被對方偵測。
合成孔徑雷達是一種高分辨率成像雷達,作為一種主動式微波傳感器,可以在能見度極低的氣象條件下,比如多云、濃霧天氣時,得到類似光學照相的高分辨雷達圖像。但如果目標物由雷達波吸收材料制成,合成孔徑雷達發射的脈沖在接觸到目標物后將無法全部返回接收器,此時雷達成像就會對目標物發生誤判,一架飛機可能 會看上去像一只小鳥。
研究論文中稱,這種新型隱身材料構造頗為復雜,底部是一層焊接有變容二極管和電容器的印刷電路板,其上覆蓋一層僅有0.04毫米的銅電阻器和電容器層,研究團隊將其稱之為“有源頻率選擇表面材料”(AFSS),它具有良好的伸展性,這種材料也可以制作得很薄,因為它使用了有源電子元件,能夠大量吸收雷達發射的脈沖,以幫助其在相關的頻率調節它的有效信號吸收能力。同時也足夠薄可以運用到飛機上。在“有源頻率選擇表面材料”層之上,則先后是一層薄的金屬蜂窩板和一層金屬扁坯。
這種材料由四個不同的層組成,總厚度七點八毫米,新材料由一個0.8毫米的環氧層支撐材料,一個0.04毫米銅薄片層,7毫米蜂窩電介質分層,和固定到車輛上的最終層組成,總厚度比在相同的頻率上吸收雷達信號的其他材料要薄得多。
這種材料實質上是一種可變的諧振電路,由銅薄片層充當天線和調諧用變容二極管能夠調諧AFSS吸收0.7至1.9GHz范圍內的無線電頻率,反射率相應降低10?40 dB。也就是說,所述AFSS可有效地吸收現代靶向雷達帶寬內的所有傳入雷達信號。
此外有美國媒體指出,在許多人看來,正是因為握有隱身技術這一核心科技,整整上一個世紀美國才能在全球范圍內保持軍事主導地位,此番中國科學家宣布在隱身材料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表明中國的隱身技術實力正在不斷增強,“美國可能要在此前長期占據明顯主導地位的領域迎來一位強大的對手”。
【研發團隊/成員介紹(部分)】
江建軍教授
2012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副院長。
2003年-2012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直從事吸波功能材料設計、智能吸波結構設計制備和機理的相關基礎性研究。
2001年-2003年,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隱身技術和微波吸收材料技術設計、制備和吸波機理研 究;
2000年-2001年,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從事微波吸收材料與器件研究;
1999年,芬蘭赫爾辛基工業大學(HUT)作高級訪問學者。
1997年,前往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作博士后。
1991年-1995年,1995年于浙江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參加863項目高性能貯氫材料研究,并獲得作為主要發明人的國家發明專利2 項。
研究領域/方向:
隱身技術與新型薄膜吸波材料、雷達波涂層吸波材料、納米薄膜微波物性自動測量系統、虛擬儀器技術及分布式測量、FPGA在射頻測試系統中應用、納米磁學和磁傳感器設計、電子結構第一性原理計算與跨尺度設計。
1998年前往Techion以色列工學院(Techion-IIT)作博士后,從事納米顆粒膜材料制備研究。1999年,芬蘭赫爾辛基工業大學(HUT)作高級訪問學者,在功能材料計算與設計開展了深入的研究。
回國后,參加多晶鐵纖維吸收劑復合改性預研項目。“十一五”主持完成片狀納米磁性吸收劑預研項目。承擔完成磁性納米薄膜的微波物性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國防973)兩項子課題研究。完成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磁性復合膜制備及其微波電磁特性研究”研究,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磁性納米膜微波磁損耗調控機理研究項目(批準號:50371029,2004-2006),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研一項。已發表SCI收錄論文50余篇。
責任編輯:李玲珊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82387968
郵箱:ecorr_org@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
標簽: 隱身材料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