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汪品先院士:不鉆象牙塔,不當外包工,形成中國學派參與國際學術競爭
    2022-03-21 13:47:42 作者:汪品先 來源:科技導報 分享至:

    近幾十年來,中國的科研投入和產出雙雙飆升,震動世界。中國科技論文的數量在2016年就超過美國,占世界總量的1/5?,F在,無論論文數量還是理工科畢業生的數量都高居世界首位。


    然而,科學的目標不是論文而是創新,數量上的發展有待轉化為質量。因此,當前基礎研究面臨的任務就是:轉型。


    為什么要轉型?原因出在根子上:現代科學是在歐洲、而不是在中國產生的。


    晚清戰敗后搞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只要技術不要科學,只要樹上的果子、不要樹下的土壤,這樣移植來的科學樹必然水土不服,發展的路程不可能順利。


    基礎科學引進中國,先靠傳教士、后靠留學生,很難有系統性,卻容易產生“全盤西化”的偏向。


    “五四運動”一百多年來,既有復古守舊的聲音,也有廢除中醫和漢字的過激主張。


    現在這類極端論調已經不常聽到,但是長期以來科學發展以“追趕”為目標,并沒有明確自己的道路。


    和經濟一樣,當代的科學已經全球化,但是類型不一。


    重大成果出在發達國家,出新的思路、新的結論,相當于經濟貿易中出高端產品。


    發展中國家也出成果,通常是材料性或者呼應性的成果,相當于貿易中的原料、低端產品。


    這在論文數量上是反映不出來的,無論是新數據還是新理論,都可以發表文章。


    經濟上我們已經在轉型:改革開放早期靠出口打火機、領帶夾,現在能夠出口高技術。


    科學上需要轉型:從發展中國家出口數據的模式,轉向也能進行深加工的新模式。


    換句話說,要改變從外國文獻里找題目、從外國買來儀器進行分析再寫出論文送到外國發表這種“兩頭在外”的模式。


    說穿了,這就是“外包工”的模式,外包不要求創新。


    現代科學在歐洲產生,往往帶有歐洲的“胎記”,這在地球科學和宏觀生物學中更加明顯。


    一些基于歐洲或者西歐北美的規律,被賦予全球性,說成是具有到處適用的普適性。


    近十年來,我們在南海深部的研究中,恰好證明北大西洋有些模式在西太平洋并非普遍適用,“南海不是小大西洋”,不能照搬。


    當然,科學真理只有一條,但是通向真理的道路不止一條,因此基礎研究就會產生學派。


    以中國所在地區的特色為根據,以中國的文化作為土壤,我們的科學家可以發揮自己的研究特色,形成中國學派參與國際學術競爭。


    基礎研究的轉型,也要反映在科學家和大眾的關系上。


    有兩種選擇:科學家可以鉆在象牙塔里自娛自樂,也可以在潛心鉆研的同時接上“地氣”,和群眾密切聯系。


    我們主張后者,因為科學成果不僅可以轉化為生產力,也可以轉化為先進文化。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科研隊伍,關愛科學的群眾也是全球最多: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會從領導干部到少年學生,如此重視科技研究和理工科教育。


    這就是形成華夏新文化的標志:華夏振興必須包括軟實力的更新。


    中國在國際上不能總是孔夫子、太極拳,必須在傳統文化里注入現代科學的活力,改造華夏文化,而這里就有科學家的責任。


    科學的內容有時候偏深,行外人不容易懂。


    但是科學家不應該“自閉”,需要鼓勵科學家以普通的語言和群眾及青少年交流,這就是“科普”。


    應該提倡第一線的科學家、權威科學家從事科普,既是向納稅人匯報自己的工作,也是為現代科學注入傳統文化作出努力。


    這里還包括使用的語言。


    不少國家的科學家只用英語進行交流和教學,放棄了本國語言,與外界隔了一垛語言墻。


    但是創新需要文化土壤,這土壤首先是母語文化。因此我們主張雙軌制,采用英、漢兩種語言進行科學交流。


    英語是當今科學交流的世界通用語,掌握英語是進行基礎研究的必備條件。


    但是歷史上通用語是變的:牛頓發表三大定律用的是拉丁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用的是德文,英文到了20世紀晚期才成為世界通用語。


    有3000年傳統的漢語不該斷送,應當隨著科學發展而再生。


    展望2100年,世紀之交的未來人很可能會說:中國的崛起是21世紀的頭等大事,而“不鉆象牙塔,不當外包工”的中國科學家,為此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亚洲欧美日韩αv在线电影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小说久久久 | 亚洲欧洲国产码专区在线观看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 午夜视频网址在线 | 在线亚洲综合亚洲网色就色 | 在线看片a免费人成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