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中科院院士丁仲禮接受總臺專訪。訪談中,他回應了自己曾被美方列入制裁名單一事,還沖上了微博熱搜。
被美國制裁 丁仲禮:沒什么影響,反正我也不去
丁仲禮院士表示,被美方列入制裁名單并沒有對他造成什么影響:
“我反正也不去美國,很多年沒去了,也沒有什么美元賬戶。”
不過,丁仲禮還提到,作為國際科學組織——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的院士,自己曾向該組織捐過一筆錢,但這筆公益捐贈被美方截住。
網友:大離譜
去年12月初,美國粗暴地插手香港事務,悍然制裁14名中國官員,其中就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前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
丁仲禮是全球杰出的地質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第四紀地質學、古土壤學、古全球變化三個方面。
在科研領域,丁仲禮提出過很多超前的想法。包括中國科研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對當代年輕研究生的看法。
要建立與時俱進的科研評價體系
丁仲禮:我們經常講的科學評價體系,實際上是各單位自己定的,我國并沒有統一的科學評價體系,有的叫計工分、有的叫業績點,根據工分給你算出來三六九等,把你的工資收入也同三六九等掛鉤了。這種評價在我們國家科學研究很落后的時候還是有用的,但是要讓科研項目真正去領跑世界,這一套體系肯定是不能再有了。
丁仲禮認為,科研工作者內部要達成共識,即形成科學共同體,科研人員本身的理解、眼光、追求等這些內因才是建立新體系的根本,要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把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從0到1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才是真正能得到贊美的。“目前,我國的科研水平進入了從跟跑到并跑,甚至少量學科領域實現長期領跑的時代,新時代下,就更需要調整科研評價體系,建立同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新體系。”
中國用20年過渡到科技領跑階段
丁仲禮:我們這20年,國家的科技發展是非常快的,如果說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可能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有這么快的發展;如果說看數字的話,我們現在的文章、論文、專利等等,數量都已經做上去了。但是冷靜地、理性地來看這個問題,我們是把這個體系建起來了,這個量的擴張已經有了,接下來要經歷一個從量的增長到質的提高的過程。
“如果有不少年輕人熱愛科學研究,能投身于科學研究的話,根據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的速度,市場對科技的需求是很大的,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科技工作的重視,我覺得再有20年,我們可能會有相當多的領域在國際上從并跑走到領跑。”丁仲禮說道。
科研經費應向一線傾斜、向年輕科研人員傾斜
丁仲禮:科研經費向人看齊這個問題,其實是一線科學家工資高與低的問題,提高一線科學家的收入這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可以這么來呼吁。
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全社會的研發經費支出預計達到1.76萬億元,但和數據相對的則是不少一線科研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并不高。丁仲禮說:“跟國際上相比,我國研究生、博士后的收入較低,應該讓他們多參與科學研究工作,成為主力。今后,要建立一種機制,讓科研經費更多地投入到一線年輕人身上,讓向人看齊的概念得以實現,改變科研經費向物看齊的現狀。”
社會對研究生的需求遠遠沒有滿足
丁仲禮:美國幾十年前布局信息產業,大量的人才留美讀研究生;后來美國做生物醫藥產業,又有大量的中國畢業生去美國繼續讀研,做生物醫學大健康;現在美國又在大量招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他的人才永遠是不缺的,這樣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讓真正的人才沉淀下來,你才能站在競爭的制高點上。而我們國家沒有人才培養機制,研究生名額也是分配的,我們很多領域對于研究生的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丁仲禮認為,社會往前發展,更多經濟競爭就是創新能力的競爭,這對我們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只有讓有才華、有前途的年輕人接受更為專業性的教育,多給予其支持和自主權,才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力。
丁仲禮簡介
丁仲禮,1957年1月生,浙江省嵊州市人,民盟成員,1988年博士畢業,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學位,研究員。
2005年,48歲的時候就評上了中科院地學部院士,2014年當上了中科院的校長。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民盟中央主席, 丁仲禮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