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澤華 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
材料腐蝕失效與控制是我國能源、化工、電力以及交通等重要工業部門安全和綠色運行的重要保證,而基于腐蝕監檢測的材料失效診斷則直接關系到大型基礎裝備的運行安全,是降低油氣管道、核電裝備、跨海橋隧等基礎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的重要保證。腐蝕監檢測作為腐蝕防護的一項基礎工作越來越受到上下游企業的重視,并且對腐蝕監檢測的相關技術提出了更高品質的要求。企業的腐蝕監檢測的方法有哪些新的方法?如何實現全面腐蝕監檢測的發展?記者特邀請到了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董澤華教授為我們做相關方面的精彩解讀。董澤華,現為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油田腐蝕與防護、腐蝕電化學、電化學科學儀器以及現場腐蝕監檢測方法等領域的研究。
記者:您走訪過很多工業企業,請您以走訪過的企業舉例談一下目前工業企業腐蝕的現狀如何,發展腐蝕監檢測的意義是怎樣的,面臨哪些挑戰?
董教授: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侯保榮院士在《我國腐蝕狀況及控制戰略研究》報告中指出:2014 年我國的腐蝕總成本包括腐蝕帶來的損失和防腐蝕投入,約占當年GDP的3.34%,總額超2.1萬億人民幣。腐蝕即是安全問題也是經濟問題,腐蝕防控力度是國家文明和繁榮程度的反映。
材料腐蝕失效與控制是我國能源、化工、電力以及交通等重要工業部門安全和綠色運行的重要保證,而基于腐蝕監檢測的材料失效診斷則直接關系到大型基礎裝備的運行安全,是降低油氣管道、核電裝備、跨海橋隧等基礎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的重要保證。可以預計,腐蝕監檢測與完整性評估將隨著我國基礎設施規模的擴大,以及國家對工程結構耐久性要求的提高,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
具體到石油石化行業,隨著高含H 2 S、CO 2 油氣資源的開發,對油氣開采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腐蝕監檢測作為腐蝕防護的一項基礎工作越來越受到油氣上下游企業的重視。我們知道,設備腐蝕特別是局部腐蝕的監檢測與控制是油氣安全生產的關鍵問題。然而至今沒有一項技術能夠為局部腐蝕診斷提供足夠充分的信息。此外,隨著超深地層(>4000 米)和低滲油氣資源的開采,基于 CO 2 注氣驅的三次采油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CO 2 驅不僅有利于封存溫室氣體,而且利用超臨界 CO 2 對巖石縫隙原油的高溶解力,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然而在井下高溫高壓環境中,CO 2 、H 2 S 與伴生的高礦化度地下水可造成井下油套管和抽油桿的嚴重腐蝕,因此實時監檢測井下腐蝕速率、腐蝕電位以及井下緩蝕劑作用效率,對維護油氣井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隨著高酸、高硫原油的開采,煉化企業由于原油腐蝕造成的安全問題時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環境污染。要控制運行風險,必須及時掌握各裝置的實時工藝參數及腐蝕信息。然而,煉化裝置系統復雜,不同裝置的材料、工作介質、工藝參數和腐蝕機理差別很大。這可能包括全面腐蝕、縫隙腐蝕、點蝕、SCC、氫損傷、磨損腐蝕等多種腐蝕形態。要對設備的安全狀態進行評估和診斷,需要根據不同的腐蝕形態來選用合適的在線腐蝕監檢測方案。
當前,我認為腐蝕監檢測技術面臨的挑戰包括三個方面:
1)如何監檢測局部腐蝕。在腐蝕失效過程中,局部腐蝕的危害性更大,其監檢測也更為困難。對于油氣管道,包括點蝕和縫隙腐蝕往往導致油氣管道穿孔泄露,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局部腐蝕不僅與材料組織的不均勻性有關,也與局部化學環境的差異有關。無機垢層( 如 CaCO 3 、FeCO 3 、Fe 2 O 3 和 Fe 9 S 8 ) 以及有機垢層(如油泥,死亡微生物等)的沉積往往造成沉積物下局部環境的顯著改變。此外,這種沉積物很容易為微生物菌落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導致硫酸鹽還原菌和鐵細菌的迅速繁殖,造成垢下快速腐蝕穿孔。但由于常規腐蝕監檢測方法很難模擬垢下環境,尤其是埋地或海底管線,管道缺陷的人工巡檢難以展開,因此很難準確預知局部腐蝕的發展狀態。
2)如何選擇腐蝕監檢測點。由于裝置不同位置的腐蝕程度和發展速率不同,要對裝置的運行風險進行正確評估,必須將腐蝕監檢測探頭或者傳感器安裝到最容易發生腐蝕的部位,這需要做好前期調查選點工作,否則安裝大量腐蝕監檢測傳感器也無法解決安全監檢測問題。山東青島“11-22”東黃輸油管線爆炸的問題之一就是由于腐蝕監檢測不到位,盡管做過多次普查,但由于不知道隱患最嚴重的部位在何處,也沒有辦法在近 300km 管線上全面布置監檢測點,所以失去了早期發現腐蝕隱患的機會。
3)如何確保腐蝕等效性。對于快速腐蝕監檢測技術,如何將基于電極或者傳感器的腐蝕測試結果與失重掛片,甚至設備的真實腐蝕速率關聯起來?三者是否具有等效性?現場工程師經常對快速腐蝕監檢測方法獲得的結果持懷疑態度,因為很多情況下這些測試結果與真實的管道腐蝕狀態有差距。這是因為:腐蝕監檢測只能獲得極化電阻值,而不是真正的腐蝕速率。現場腐蝕監檢測為了避免強極化對電極表面狀態的改變,以及電極近表面粒子濃度的改變,往往采用 5mV~10mV 的低極化過電位,并通過電位對電流的線性回歸計算極化電阻,要將極化電阻轉換為腐蝕速率,必須借助于 Stern 系數 B 值。盡管 B 值一般認為取值范圍在 18 mV~52 mV,但對于一個特定腐蝕體系,確定其 B 值仍然是一個困難之處,而且腐蝕過程中電極表面狀態的改變也會造成 B 的改變,導致計算出的腐蝕速率與真實值出現較大偏差。此外電化學測量反映的是瞬時腐蝕速率,而失重掛片反映的是一段時間的累計結果,或者說是平均腐蝕速率,二者之間也有一定的差異;第三,無論是電化學探頭還是失重掛片,其應力狀態、流體沖刷和熱負荷都與真實管道不一致,因此,三者之間的測量結果的等效性很難得到保證。這也是腐蝕監檢測技術所面臨的挑戰之一。
記者:目前腐蝕監檢測的方面出現了哪些有效的方法和創新?請分享一下您印象深刻的案例?
董教授: 當前的腐蝕安全監檢測分為無損檢測與腐蝕監檢測兩個方面:
其一,無損檢測技術,主要是在不損傷被測材料的情況下,檢查材料的內在或表面缺陷,或測定材料的某些物理量如強度、殘余應力和組織狀態等。無損檢測技術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技術,廣泛用于產品質量評估、故障診斷和缺陷探傷等方面。其原理主要包括根據光、磁、聲、電等各種原理實現材料多種物理量的測量,包括超聲波測厚、X 射線探傷、漏磁檢測、聲發射檢測、電磁超聲檢測、激光全息檢測等等。由于超聲波測厚、X 射線或者漏磁檢測技術等對腐蝕減薄分辨率低(一般低于 0.1mm),無損檢測技術往往只適合對裝置的剩余厚度或強度、較大尺寸的裂紋或缺陷進行定期檢測,其測量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并不適用于快速腐蝕性評價。
其二,腐蝕在線監檢測技術,主要用于工藝過程控制,如通過實時監檢測流體介質的腐蝕性,快速反饋到藥劑加注單元,調節緩蝕劑、殺菌劑或者阻垢劑的濃度,使設備的腐蝕速率保持在規定范圍內,或者通過調整陰極保護電源的輸出電位來改變被保護裝置的電位分布,維持設備的最佳保護狀態。腐蝕在線監檢測要求具有較高的實時性,對腐蝕變化的反應速度快(反饋時間不超過1hr),測量結果能及時反饋到腐蝕控制單元實現實時控制。腐蝕在線監檢測技術主要包括:1)精密電阻探針。2) 精密磁阻探針。3)電化學極化。4)氫通量監檢測。5)電化學噪聲監檢測。6)FSM 指紋電流監檢測等等。
電阻探針腐蝕監檢測技術(ER)
電阻探針腐蝕監檢測技術是通過測量金屬敏感元件(金屬絲或金屬薄片)腐蝕過程中,由于金屬絲或金屬薄片逐漸減薄所造成的微小電阻值的增加,來實現腐蝕速度的在線監檢測。由于其測量原理是基于歐姆定律,因此適用于包括氣相、液相、固相和流動顆粒等多種工作介質,具有電化學極化技術所沒有的優勢。
高精度電阻探針依賴于精密電壓信號的測量(如電位分辨率至少要求1V),然而由于溫差電勢和接觸電勢對電阻探針敏感元件的影響,溫度波動引起的微電壓信號變化甚至超過了腐蝕減薄造成的電阻增量。當被監檢測介質的溫度波動劇烈時,會導致減薄量測量精度急劇下降。當前,大多數電阻探針監檢測精度只有探頭敏感元件壽命的1/1000,當敏感元件初始厚度為 0.5mm時,其最好分辨率為 0.5m,如果體系的腐蝕速率較低時(如 100um/a),則最少需要 2 天時間才能感知到腐蝕減薄量,這樣的反饋速率無法滿足快速過程控制的需要,因此必須研究提高電阻探針監檢測精度的方法。當前可通過控制電流的交流激勵,來降低探針內部接觸電勢的干擾,此外采用自動溫度補償技術,也可以部分消除接觸電勢差的影響,提高電阻探針的腐蝕減薄分辨率。
電感探針腐蝕監檢測技術(MR)
電感探針是最近十多年發展起來的腐蝕監檢測技術 , 它是通過檢測電磁場強度的變化來測試鐵磁性金屬試樣的腐蝕減薄。電感探針是通過測量置于金屬/ 合金敏感元件周圍的線圈由于敏感元件腐蝕而引起的阻抗變化來測定腐蝕速率。由于具有很高的導磁性 , 敏感元件極大地強化了線圈周圍的磁場強度 , 反過來又顯著地增大了線圈的感抗。若采用與電阻探針法相似的測量靈敏度來衡量 , 則電感探針的響應時間可由電阻探針的幾天縮短至幾十分鐘 , 分辨率可提高 100 倍以上。因此 , 電感法是把線性極化法的快速響應和電阻探針法的廣泛適用性優點結合起來 , 克服了它們各自的不足之處。然而MR技術也有其缺點,一是只適用于鐵磁性材料的測量,其次由于異種金屬材料的接觸電勢影響,環境溫度的快速改變仍會顯著降低其分辨率。此外,ER 與 MR 都容易受到探頭表面導電性腐蝕產物的影響(如導電性很強的 FeS 膜),導致較大的電阻或者電感測量誤差。
電化學極化腐蝕監檢測
線性極化(LPR)是一種電化學方法,它通過對工作電極施加小幅度的線性變化或者恒定的極化電位,來計算極化電阻,最后按照 Stern-Geary 方程計算出電極材料的腐蝕速率。除了采用三角波或恒電位極化外,采用正弦波激勵的交流阻抗 (EIS) 測量極化電阻或介質電阻更為方便。EIS 是將一個頻率穩定的小幅正弦波疊加在一個直流電位上,通過恒電位電路施加到工作電極,同步記錄極化電位以及響應電流的正弦波幅值和相位,通過與參考正弦波信號相乘的積分算法計算出被測電極的阻抗。由于施加的擾動信號小,信號頻率穩定,加上相關積分算法具有極高的抗諧波干擾和脈沖干擾能力,因而 EIS 的抗干擾能力和測量穩定性要遠高于 LPR,且測量過程中陰、陽極化交替進行不易在金屬界面造成明顯的擴散控制,所以能更真實地反映實腐蝕狀態。
電化學極化腐蝕監檢測能快速地反映材料的全面腐蝕信息,其響應時間一般不超過 10min,遠遠要低于電阻探針與電感探針,然而電化學極化方法不能提供局部腐蝕的信息。也不能測量非導電介質(如氣相和有機相)中的材料腐蝕速率,此外,嚴重的油污包裹或腐蝕產物堆積所形成的假電阻或假電容可能會導致大的測量誤差。
氫通量腐蝕監檢測
氫通量探針是通過測量腐蝕陰極反應產生的原子氫穿過金屬壁的流量,來監檢測金屬的腐蝕速度和應力腐蝕開裂的危險性。氫通量探針是一種非介入式腐蝕監檢測方法,無需將傳感器插入到管道或裝置中,在管道外壁就可以測量其內壁腐蝕速率,避免了管道開孔帶來的二次風險,尤其適用于高壓天然氣或高溫原油等高風險管線的腐蝕監檢測。在酸性環境中,管線內壁腐蝕還原產生的原子氫除一部分在金屬表面復合形成H 2 逸出,還有少部分原子氫傾向于向金屬內部擴散,原子氫凝聚在位錯或者晶界部位往往氫致開裂風險,還有一部分原子氫向管道外壁擴散,通過監檢測這部分氫原子在管道外壁的氧化電流,就可以推測出管道內壁的氫生成速率和腐蝕速率。目前有 3 種類型的氫探針:壓力型,真空型和電化學型,并已應用于現場在線監檢測。其中壓力型和真空型氫探針只能測量一段時間的平均氫流量,需要定期泄壓或抽真空,所以難于實現自動連續監檢測。而電化學型氫探針可以連續在線監檢測實際管道上的氫擴散流量,而且靈敏度高、響應速度快,更適合自動監檢測。
影響氫探針監檢測結果準確性的因素眾多(諸如溫度、壁厚、安裝部位、進入金屬的原子氫分數等),造成氫通量與腐蝕速率的相關性存在較大的誤差,這也是阻礙氫探針在工業腐蝕監檢測中推廣的一個主要障礙。此外,高溫(150 ~ 400℃)環境下的電化學氫探針腐蝕監檢測技術的適用性差,由于高溫水性電解質已呈現不穩定狀態,因而高溫下的電化學氫探針的可靠性顯著下降。為此需要研究新型的固體電解質或離子液體型電解質來提高電化學氫探針的高溫適應性。
FSM指紋電流腐蝕監檢測
電指紋法(Field signature method:FSM 是基于歐姆定律的一種方法,通過在管道外周布置多組電極,監檢測在大電流激發下,管道表面電位及電流分布圖來判斷管道的腐蝕狀態。FSM 可將不同時刻的電位分布圖與腐蝕初始分布圖相比較,這些初始值代表了管道或部件的最初幾何形狀,當腐蝕發生后,管道表面的電位圖形發生改變,通過對圖像數據的解析,可計算出管壁厚度,并可對管內壁缺陷進行監檢測和定位。與傳統的腐蝕監檢測方法 ( 探針法 ) 相比,FSM 在操作上沒有元件暴露在管內高溫高壓環境中,沒有將雜物引入管道的危險,不存在監檢測部件損耗問題,在進行裝配或發生誤操作時沒有泄漏的危險。FSM 可獲得全面腐蝕和局部腐蝕的信息,其精度可達到管壁的1/500。然而,FSM 腐蝕監檢測方法數據解析復雜,價格昂貴,此外導電性腐蝕產物 ( 如硫化物等 ) 的存在,也會能影響監檢測結果,降低測量精度。改進 FSM 測量精度的研究應著重在電位圖的解析方法,以及校正導電性腐蝕產物對電位分布圖的畸變效應等方面。
總之,腐蝕監檢測技術的特點是響應速度快,作為反饋量特別適用于過程控制,如緩蝕劑、殺菌劑或其他水處理藥劑的自動加注,但不能直接檢測出管道的缺陷大小與位置。無損檢測技術則可以檢測出缺陷大小和位置,用于評價管道的安全風險。但其響應速度慢,測量精度低,不適用于過程控制。要保障管道裝置的運行安全,二者必須相互補充,取長補短,形成一道保障裝置安全運行的屏障。
多年的現場腐蝕監檢測工作中,我印象較深刻的案例是,油氣地面與井下管柱腐蝕監檢測與緩蝕劑智能加注管理系統,該系統通過無線網絡和云服務器,可以實時查看到現場各監檢測點的腐蝕速率,并由服務器后臺運行的 PID 反饋算法,自動計算出緩蝕劑的加注濃度,并將加注指令發送到加藥間的接收器,進而調節加藥泵的泵速,達到根據現場腐蝕速率變化自動調整藥劑濃度的目的。這不僅降低了油氣腐蝕風險,而且節約了藥劑消耗,節省了業主的運行成本。
記者:您多年從事電化學分析儀器、電化學傳感器、工業現場腐蝕檢測設備的研制與開發,請您介紹一下您研發哪些的腐蝕檢測設備,具有怎樣的特性,對企業腐蝕監檢測具有什么樣的作用?
董教授: 我們課題組主要從事電化學測試以及腐蝕監檢測技術研究,包括電化學工作站 ( 恒電位 / 恒電流儀 ),腐蝕監檢測檢測設備和傳感器,以及基于物聯網的分布式腐蝕監檢測與控制。當前的重點為電化學阻抗腐蝕監檢測技術的工程化,如用于油氣田集輸管道、鋼筋混凝土、涂層老化,以及薄液膜下大氣腐蝕等領域的在線監檢測。這些技術大都基于 32 位單片機研制 , 可以實現從 1MHz 到 0.1mHz 的頻率掃描,具有超低功耗、高可靠性和高靈敏度的特點,特別適合于石油石化以及交通設施等領域的腐蝕在線監檢測。
圖 1~ 圖 3 分別反映了某陸上油田、海上風電平臺和大型變電站接地網實施在線腐蝕監檢測的應用實例與現場安裝過程。這些腐蝕監檢測系統大都采用太陽能電池供電,和 GPRS 進行無線通信,適合于野外無電環境中的長期腐蝕監控。
此外在精密電阻與電感探針腐蝕監檢測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如采用我們的專利技術降低了溫變效應和接觸電勢的影響,提高電阻探針的靈敏度和穩定性等。并已大量應用于天然氣管道、輸油管道甚至精密電子裝備的腐蝕監檢測。我們研制的一種薄膜型電阻探針,其分辨率可以達到0.5nm的減薄分辨率,可以監檢測到極其微弱的大氣腐蝕,在海上風電升壓站和大型計算機機房工程的空氣質量管理上得到了應用,保證高壓電氣和精密電子設備的安全。
其三,針對局部腐蝕監檢測,我們在高精度電化學噪聲測量以及數據解析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所設計的噪聲監檢測裝置可通過高阻電壓跟隨器和零阻電流計快速記錄局部腐蝕過程中的 V 級電位與 pA 級電流發射。軟件除可以進行噪聲信號的統計分析外,還內置有傅里葉變換(FFT),功率譜分析(PSD)和譜噪聲電阻計算等,適用于電化學噪聲信號的精細分析以及局部腐蝕指數計算等。
其四,針對油氣管道中微生物膜、沉積物或者涂層下的局部腐蝕,我們研制了陣列電極掃描裝置。通過自動掃描涂層、混凝土、沉積物或生物膜下陣列電極的腐蝕電位、自耦合電流與阻抗分布,來評估沉積物下的局部腐蝕行為。我們與江蘇油田合作,將陣列電極探頭安裝到集輸管道中,用于監檢測 SRB 生物膜在陣列電極表面生長導致的局部腐蝕發生、發展過程,為微生物腐蝕的最佳防護工藝提供現場評估手段。
記者:工業企業的安全性舉足輕重,請您談談在腐蝕監檢測對工業企業安全評價技術研究的觀點。
董教授: 腐蝕監檢測對于工業裝置的安全運行至關重要。如煉化企業,通過實時在線監檢測總體和局部腐蝕(總體腐蝕速率和點蝕指數),對于腐蝕工程師分析腐蝕機理、評價緩蝕劑效果、積累材料選擇、腐蝕狀況和緩蝕劑效果等數據庫知識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此外自動化的腐蝕監檢測系統對生產管理人員分析過程工藝參數變化、改善產品質量、預測維修費用、降低資產更新頻率、延長資產壽命(選擇性檢修,而非計劃性大修)也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對于油氣上游企業,CO 2 驅三次采油技術的推廣造成了井下腐蝕環境的惡化,通過在深井油套管中布置電阻或者電化學監檢測傳感器,可用于實時監檢測井下腐蝕速率、腐蝕電位和溫度等參數。通過數據回放,可顯示各參數在不同井深的變化趨勢,以及緩蝕劑隨井深和井溫變化的緩蝕效率。業主可以根據井下實時腐蝕監檢測結果對井下緩蝕劑加注工藝進行應用評價,優化井下防腐蝕工藝。
總之,企業通過建立完善的腐蝕監控網絡系統,不僅可提高腐蝕監控的自動化水平,提升生產效率,還可每年為企業節省大量的腐蝕成本,降低重大事故的發生幾率。此外,完善的腐蝕監控還可以減少泄漏造成的環境污染,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記者:請您談一下對國內腐蝕監檢測技術發展的未來展望,以及在國內工業企業防腐方面存在的問題,談談您的建議和看法。
董教授: 隨著我國核電、石油化工、海洋裝備以及跨海橋隧等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輻射作用,對于設備完整性、可用性和耐久性要求越來越高,如港珠澳大橋就要求服役年限達到 120 年。但如何保證工業裝備和基礎設施的全壽命期運行安全,顯然腐蝕與安全監檢測是不可或缺的。這為腐蝕監檢測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我認為,腐蝕監檢測技術未來發展可朝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積極開展無損檢測新技術研究,除了利用電化學方法監檢測腐蝕速率外,還要發展新型腐蝕傳感器,保證腐蝕監檢測數據與裝置的腐蝕狀態具有一致性。
二、積極開展局部腐蝕監檢測技術開發,使腐蝕監檢測結果能夠較好地反映孔蝕、縫隙腐蝕甚至應力腐蝕開裂的敏感性,并對局部腐蝕發生和發展狀態進行預判。
三、基于物聯網的快速發展,腐蝕傳感、故障診斷與腐蝕控制也需要實現網絡化智能化,形成自動化通過集成專家系統或預測工具,使用戶能實時了解并預測腐蝕發生和發展趨勢,一旦出現異常能及時報警并可在遠程進行指揮調度,如圖 4 所示。腐蝕數據庫也可集成到第三方管理軟件平臺(ERP、CRM、SCM 等),為管理層從管理學和經濟學角度全方位掌握設備運行狀態提供依據。
后記:
我國在腐蝕監檢測領域,仍然缺乏具有鮮明自主創新特點的技術和軟硬件設備。例如許多高端的監檢測設備,包括脈沖渦流探傷、手持式 x 射線探傷儀、聲發射檢測、柔性超聲波缺陷檢測等大量的腐蝕監檢測設備仍然依賴進口。由于國內腐蝕監檢測企業起步較晚,與國外同行有一些差距,但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我們國家應從戰略高度出發,推動國內高校和企業加強本領域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逐步在高端電化學測試設備、腐蝕監檢測設備以及監檢測自動化領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技術和規模化產業。
● 人物簡介
董澤華,博士,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材料與環境化學研究所所長。1994 年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獲碩士學位,后留校任教。2001 年在華中科技大學獲金屬材料學博士學位,2002 ~ 2003 年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腐蝕與防護中心作訪問學者,師從 R.C.Newman 教授從事核電材料的應力腐蝕開裂過程電化學噪聲研究。現為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理事,腐蝕電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緩蝕劑專業委員會委員 , 美國 NACE 會員 , 湖北省彩虹學者。長期從事油田腐蝕與防護、腐蝕電化學、電化學科學儀器以及現場腐蝕監檢測方法等領域的研究,致力于促進電化學與腐蝕監檢測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換,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場規模。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4 項,863 項目一項,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2 項。企業合作科研項目 30 余項。發表研究論文 80 多篇,SCI 收錄 30 多篇,獲得發明專利 6 項。
研究領域:1)腐蝕電化學及監檢測理論與方法研究,點蝕及亞穩態點蝕動力學研究;2)油氣田腐蝕與防護、混凝土腐蝕與防護及安全評估;3)電化學分析儀器、電化學傳感器、現場腐蝕監檢測設備研發,腐蝕監檢測自動化。4)超級電容器儲能材料的電化學合成及表征。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