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冰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在零下環境中,固體表面極易形成冰層。然而,冰的過度積累會對社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身傷害。例如,飛機機翼結冰會影響其動力學性能,渦輪機結冰會降低功率輸出,輸電線結冰會導致電路故障。因此,迫切需要開發有效的防/除冰技術,以防止與積冰相關的危害。
傳統的除冰方法包括機械除冰、電熱除冰、化學除冰等。這些方法需要額外能耗,可能會損壞材料表面,且存在效率較低、環境污染等問題。幸運的是,近年來已經提出了多種延緩結冰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光滑注液多孔表面(SLIPS)不僅能減少結冰前的水分積累,還能降低結冰后的冰粘附強度,因而備受關注。然而,其防冰性能會隨著潤滑劑的蒸發而逐漸下降。基于此,進一步開發了一種具有多級粗糙結構的超疏水表面(SHS)。SHS表面的水滴只能通過固-液界面空氣層形成球狀液滴,不僅減小了液滴與基材的接觸面積,而且形成熱傳導屏障,使其成為有效的防冰材料。盡管SHS具有顯著的延遲結冰能力,但在長期低溫環境中仍無法避免結冰。一旦表面粗糙結構被浸潤,SHS將完全喪失超疏水性和抗冰性,液滴會迅速附著凍結。此外,表面微結構會使水滴產生釘扎效應,進一步增加了冰滴與基底的粘附強度。因此,僅靠單一被動防冰策略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
太陽能作為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在解決全球化能源問題方面優勢顯著。以太陽能為外部能源輸入,將光熱材料與SHS結合形成主-被動協同防/除冰材料,是一種可行途徑。光熱材料因其優異的光熱轉換性能,適用于除冰和除霜,但這不可避免地會引發高溫環境下涂層表面過熱問題,極大限制了防/除冰材料的大規模應用。
近期,西華大學王劍/唐祁峰/黃敏團隊通過噴涂法,成功制備了一種具有潤濕性轉換功能的無氟光捕獲超疏水防/除冰涂層。
使用改性二氧化鈦(TiO2)構建粗糙結構,以多壁碳納米管(MWCNTs)作為光熱材料,通過簡易噴涂法制得具有潤濕性轉換特性的無氟光熱超疏水涂層。 該涂層具有優異的超疏水性,其接觸角(CA)為161.5°,滾動角(SA)僅為7.7°。在-10℃環境下,該涂層的結冰時間延遲到2248秒,比裸基材延長了約19倍,表現出優異的抗結冰性能。即使在-15°C時,水滴仍能在涂層表面彈跳,有效防止積冰形成。在模擬太陽輻射下,該涂層表面冰滴可在283秒內迅速融化。值得注意的是,在紫外線(UV)照射30分鐘后,該涂層表面能實現從超疏水性向親水性轉變,停止UV照射后,超疏水性即可恢復。 因此,本研究為緩解夏季高溫導致的涂層過熱問題提供了經濟環保的解決方案,極大拓展了防/除冰涂層的應用范圍。
PSTM功能演示圖 PSTM功能演示圖。
涂層制備過程 PSTM涂層制備過程。
光熱效應機理圖 PSTM光熱效應機理圖。
數據來源與出處 相關研究成果以“Light-trapping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s with switchable wettability to solve low-temperature anti-icing/deicing and high-temperature overheating problems on surfaces”為標題發表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上。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