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過渡金屬二硫化物(TMDs)是一類擁有大量結構相的材料,例如1T、2H、3R和1T’相等。在實驗上,單層或少層TMDs已成功通過剝離法合成,進一步擴展了TMDs的構型空間。這些多樣的構型也給TMD材料帶來了豐富的物理化學性質,例如光致發光、谷霍爾效應以及高載流遷移率。利用這些性質,TMDs已經被工業界廣泛應用于能量存儲、光伏材料、光電探測器以及新型芯片材料等領域。雖然有著極其豐富的構型,但目前關于TMD材料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幾個特定化學空間中的幾種特定的相,如2H-MoS2、Td-WTe2。對這一類重要材料來講,目前仍缺乏一類系統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對于其最基礎的兩類性質:可合成性以及可剝離性。 工作亮點 這項工作利用高通量第一性原理的方法,通過覆蓋盡可能多的化學以及構型空間,系統性地評估了TMD材料的可合成性以及可剝離性。這項研究有助于指導實驗合成與設計體相、單層TMD材料,預計將對納米材料領域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圖文導讀 通過覆蓋63個化學空間(21種陽離子與3種陰離子組合)以及16個構型空間(12種層狀相和4種非層狀相),共得到了1008種TMD體相化合物。圖1給出了這些體相TMD材料的熱力學穩定性熱圖。本文借助“Atomly”材料數據庫在每個化學空間中構建相圖,使用“energy above hull”(Ehull)作為指標來評定材料的熱力學穩定性,Ehull數值越小的材料可以認為其結構越穩定,即材料的可合成性越好。圖1中以藍色或紅色圓弧標記的化合物,代表其在實驗上已經被成功合成出來。可以發現,實驗上合成的化合物基本在理論預測上也都具有較高的穩定性,這驗證了理論計算的合理性。而對于那些在理論預測上有較高穩定性但還沒有被實驗合成的材料,它們的性質值得被進一步探索。從圖1中可以發現同一族的過渡金屬傾向于采納相似的結構構型,這一點和過渡金屬的d軌道電子在八面體晶體場下的排布是息息相關的。 1 體相TMD材料的熱力學穩定性熱圖 為了進一步探索層狀TMD材料的可剝離性,需要對單層TMDs的能量信息進行系統的評估。和體相類似,通過覆蓋63個化學空間以及6個單層構型空間,本文研究得到了378種單層TMD化合物。圖2給出了這些單層TMD材料的相對穩定性熱圖。同樣得,對于那些在實驗上已經合成的單層TMDs,可以發現其在理論預測上也均有較高的熱力學穩定性,說明了理論計算的準確性。 2 單層TMD材料的熱力學穩定性熱圖 綜合以上對體相、單層TMD材料的探索,本文對層狀TMD材料的可剝離性做了評估。圖3中包含了多種維度的數據,其中顏色的深淺代表相應的層狀TMD化合物的剝離能大小,而扇形的面積則代表了對應層狀TMD化合物的結構穩定性高低。對于一個層狀TMD結構,只有當其同時滿足既擁有較高穩定性且剝離能較低的條件時,才能被認為是可以剝離的。基于這一判斷標準,本文將圖3中的層狀TMD化合物劃分為了三類:容易剝離(easily exfoliable,EE)、可能剝離(feasibly exfoliable,FE),以及不能剝離(non-exfoliable,NE)。圖3中用橙色的圓弧標記出的化合物都是已經被實驗證明能夠剝離為單層的材料,而它們在理論預測上也都屬于EE一類,顯示出了理論預測的準確性。圖3給出了一大類可以剝離為單層的TMD材料,鑒于二維材料在目前理論研究與工業應用上的重要地位,這些潛在的二維材料的性質與應用場景值得被進一步研究與探索。 3 層狀TMD材料的剝離能熱圖 過渡金屬二硫化物(TMDs)是一類擁有豐富結構構型和新穎物理性質的材料。以往對這一類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單層或少層結構的可合成性上,但是目前對于TMD材料的豐富的構型空間仍缺乏一種較完整的探索。 本文使用高通量第一性原理計算的方法探索了龐大的化學空間與結構構型空間,系統性地評估了TMD材料的可合成性與可剝離性, 提供了一種定量的探索材料合成與體系結構之間關系的理解方法。本文提供的“鳥瞰”圖對于指導設計多種維度的新型TMD材料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未來科研人員對于TMDs更高階性質的探索,如電子結構、輸運性質、拓撲性質等,將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總結與未來展望 本文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金(2021YFA0718700)和中國科學院基金(ZDBS-LY- SLH007、XDB33020000、CAS-WX2021PY-0102)的經費支持,以及松山湖實驗室計算材料平臺的計算資源支持。 作者簡介 蘆騰龍 第一作者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讀博士研究生。2018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2018年至今就讀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atomly.net材料數據庫核心開發人員。主要研究領域:二維材料、電池陰極材料、固態電解質等。 孟 勝 通訊作者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表面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1)表面量子相互作用; (2) 激發態量子動力學;(3) 能量轉化和存儲微觀機制、太陽能電池、原子尺度水特性等。主持開發了基于函數密度泛函理論的TDAP軟件包,深受行業好評。在Phys. Rev. Lett. 、Nature、Science、Nano Letters、J. Am. Chem. Soc.等行業頭部期刊發表論文 200余篇。論文共被引用 14,000 余次, H因子60。入選Scopus 2014-2020 年中國高被引作者。獲得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 劉 淼 通訊作者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包括:材料表界面微觀機理、能源材料、數據驅動的新材料發現、人工智能等。發表論文70余篇,H因子35。材料數據庫atomly.net主創。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