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核能可持續發展需求日益迫切,高效捕獲核廢料中的揮發性放射性碘(如129I、131I)成為關鍵挑戰。現有吸附材料難以兼顧高吸附容量與活性位點利用率——液態吸附劑因氣體分子擴散限制,活性位點利用率不足1%;固態多孔材料(如COFs、MOFs)雖利用率高,卻受限于孔體積飽和導致的低吸附容量(約327 mg/g)。開發兼具氣體滲透性、快速動力學和超高容量的新材料迫在眉睫。
江蘇大學魏巍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張學同研究員、盛智芝副研究員團隊創新提出“Kevlar氣凝膠納米限域液體纖維(KANLFs)”,通過旋轉噴射紡絲技術將碘反應性液體TEPA封裝于帶狀Kevlar氣凝膠纖維的納米孔道內(圖1)。該設計形成級聯微反應器結構,實現6837 mg/g的創紀錄碘吸附容量(60°C下),液體利用率達56.7%,遠超傳統液體吸附劑(<1%)。材料成功集成至商用3M防毒面具濾芯,在75°C下凈化因子(DF值)高達3025,滿足美國核廢氣處理標準,為核能安全提供顛覆性解決方案。
圖1 Kevlar氣凝膠納米限域液體纖維構建及碘捕獲機制示意圖 a) 通過旋轉噴射紡絲結合旋轉凝固浴制備帶狀氣凝膠纖維的流程; b) KANLFs設計:將TEPA功能液限域于單根纖維內,保留纖維間氣體通道; c) KANLF過濾器捕獲氣態碘,實現高吸附劑利用率、高容量和快速動力學。
【技術原理與制造】
研究團隊采用改良的旋轉噴射紡絲工藝(圖2a):將Kevlar納米纖維(KNF)分散體高速噴射至旋轉凝固浴中,動態氣液界面作用力使射流變形為帶狀凝膠纖維(圖2b)。經冷凍干燥后,獲得寬度60–80 μm、厚度12–16 μm的帶狀氣凝膠纖維(圖2d–h),比傳統濕法紡絲纖維尺寸減小76–88%。其介孔結構(孔徑15–25 nm)和256 m²/g比表面積(圖2f)為液體限域奠定基礎。
圖2 帶狀氣凝膠纖維的制備與表征 a) 旋轉噴射紡絲過程中凝膠纖維的實時圖像; b) 紡絲過程受力分析(上)及冷凍干燥后纖維形態(下); c) 紡絲可行性參數圖(轉速與濃度關系); d) 凝膠纖維與氣凝膠纖維的形態對比; e) 氣凝膠纖維SEM及元素分布圖; f) N?吸脫附曲線; g,h) 氣凝膠纖維寬度與厚度分布統計; i) 纖維簇宏觀形狀控制(圓形/方形濾膜及字母形狀)。
【固液協同機制】
通過毛細作用將TEPA液體限域于單根纖維內(圖3a),氣流輔助去除纖維間殘留液,保留氣體滲透通道。原子力顯微鏡(AFM)證實纖維表面形成均一超薄液體層(平均厚度17.8 nm),固液界面粘附力達2.3 nN(圖3e–g)。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Kevlar分子(PPTA)與TEPA主要通過范德華力結合,界面能達0.124 eV/nm²(圖3h),賦予材料500°C內熱穩定性(圖3i)。
圖3 KANLFs中氣凝膠纖維與功能液相互作用 a) KANLFs制備流程; b) 氣凝膠纖維介孔內TEPA負載量曲線; c) 光學顯微鏡下TEPA浸潤纖維的實時觀測; d) TEPA負載前后的FTIR光譜; e,f) 飽和(e)與氣流處理非飽和(f)KANLFs的AFM形貌; g) 非飽和KANLFs的AFM力曲線(顯示液體厚度與粘附力); h) Kevlar分子(PPTA)與TEPA的界面能計算; i) 不同TEPA含量KANLFs的熱重曲線。
【性能驗證】
靜態吸附實驗顯示(圖4a–c),90 wt% TEPA負載量的KANLFs在60°C實現最優性能(6837 mg/g),動力學模型揭示其80%飽和容量的平均吸附速率(K??%)達443.2 mg/g/h。XPS與拉曼光譜證實碘捕獲機制:TEPA中心仲胺優先結合I?形成I??(結合能–21.55 kcal/mol),進一步聚合成I??(圖4f–g)。材料透氣性測試表明(圖4h),三層KANLF濾芯壓降低于2 kPa,滿足穿戴設備要求;在5% CO?共存環境下仍保持碘吸附優勢(圖4i)。
圖4 KANLFs碘捕獲性能與表征 a) 不同TEPA含量KANLFs的碘吸附容量; b) 不同溫度下吸附容量對比; c) 不同負載量KANLFs的吸附動力學曲線; d) 吸附前后的FTIR光譜; e) 拉曼光譜(與固態碘對比); f) 吸附10小時后XPS譜; g) TEPA中胺基與I?/I??的DFT結合能計算; h) 氣流處理前后材料透氣性; i) I?/CO?競爭吸附實驗。
【應用前景】
動態穿透實驗證明(圖5c),KANLFs在75°C、602 ppm碘濃度氣流中維持1320分鐘才穿透,DF值達3025。對比商用5% KI浸漬活性炭(圖5f),其吸附容量提升2.3倍。規模化驗證中(圖5e),KANLFs被制成3M濾芯組件,碘捕獲后呈現明顯褐變,直觀顯示高效吸附。該材料在容量、速率和利用率三維指標上超越現有先進材料(圖5g–i),為核廢料管理、空氣凈化和應急響應提供工業化路徑。
圖5 KANLFs脫附性能、動態吸附及對比 a) 碘脫附與回收機制示意圖; b) 不同溫度下脫附效率; c) 連續流穿透曲線; d) 不同吸附劑利用率與容量對比(1–9為文獻材料); e) 3M濾芯集成(i–ii)及碘捕獲可視化(iii–v); f) 3M濾芯中KANLFs與商用活性炭性能對比; g) 與先進材料的容量對比; h) 容量與吸附速率綜合評價; i) 與傳統工業吸附劑性能對比。
【未來展望】
本研究開創了“固液協同限域”新范式,通過納米級液體微區化同時激活液相反應活性與固相穩定性。KANLFs的成功研發不僅推動核能可持續發展,其級聯微反應器設計理念可拓展至CO?捕集、有毒氣體過濾等領域,為多相界面反應材料設計指明方向。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