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福會教授團隊、徐大可教授課題組與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范永強教授合作在微生物能源材料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將電活性材料設計與微生物能源技術深度融合,成功構建了一種高效、可持續的新型微生物制氫雜化系統。該系統有效突破生物制氫效率低、雜化系統穩定性差等關鍵技術瓶頸,為清潔能源的發展提供解決方案。相關研究成果以“A Nanobiocatalyst-Driven Hybrid System for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Hydrogen Production via Electron Flow Optimization”(DOI 10.1002/adma.202508613)為題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標志我校電活性生物材料交叉中心在微生物和能源材料交叉學科領域取得代表性原創成果。材料學院博士生楊琳琳和博士生董奕哲為共同第一作者,徐大可教授和范永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東北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和唯一通訊單位。 生物制氫技術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發展方向,長期受限于效率低和可持續性不足的技術瓶頸。針對這一挑戰,研究團隊通過精確調控鐵、鉑原子的有序排列,并在表面采用導電聚吡咯修飾,成功設計出具有獨特結構的金屬間合金生物催化劑(LPBC)。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將LPBC與產氫微生物巴氏梭菌自組裝,構建了LPBC/CH雜化系統。LPBC不僅具備優異的導電性和轉錄激活性質,更能定向調控NADH至氫化酶電子傳遞途徑,觸發高效的生物催化反應,顯著加速質子還原效率,提升雜化系統中微生物產氫能力。實驗數據顯示,LPBC/CH雜化系統的產氫速率較裸梭菌系統提升約103%,氫氣產量提高57%。同時,LPBC表現出卓越的穩定性,在循環30天后,仍保持良好的結構完整性和催化活性,實現了高效率與高耐久性的協同突破。 該研究首次設計兼具高穩定性、高導電性、轉錄激活以及NADH氧化功能于一體的電活性納米材料,促進微生物產氫代謝網絡各分子間的高效電子傳遞。這一成果不僅拓展了電活性生物材料在能源領域的應用范圍,更為構建高效、長期穩定的微生物能源轉化系統提供了普適性技術方案,在推動清潔能源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圖1 基于納米生物催化劑的高效可持續制氫雜化系統 該研究工作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來源 |東北大學 材料學院官網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