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曲良體課題組《自然·通訊》:在濕氣產電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5-07-21 15:42:42
作者:本網發布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分享至:
從無處不在的水分中獲取能量,在滿足分散式能源需求、推動低碳經濟轉型方面展現出日益廣闊的應用前景。水在高焓高熵氣態與低焓低熵的吸附態之間發生相變時,會蘊含巨大能量。但目前,利用該能量的濕氣發電器件存在功率密度低的問題(~50 mW m-2),這一數值遠低于現有綠色能源收集技術,如光伏技術(~120 W m-2)和熱電技術(~5 W m-2),嚴重制約了濕氣發電器件的其實際應用。在該研究中,清華大學曲良體課題組報道了一種界面離子-電子轉化增強的新策略,通過在電極表面修飾電容性材料,增加界面離子存儲位點,并在界面處引入氧化還原電對,構建離子-電子轉化新路徑。這種新策略可將單器件輸出電流密度提升至9.2 mA cm-2,功率密度提升至6.7 W m-2,比此前報道的濕氣發電器件高出約60倍,接近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熱電器件的輸出水平。基于優異的單器件輸出性能,進一步開發了激光可拓展器件制備技術。通過器件集成,發電性能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集成器件陣列可以輕易實現數百毫安和數十伏特的電量輸出。產生的能量可以儲存在高容量電容器和商用鋰電池中,驅動商用電風扇等商業電子元器件正常工作,展現了其在商業應用方面的潛力。此外,器件初步展示了其在微型柔性電子領域的潛力。在柔性電子芯片上,1 cm2內的器件陣列能夠驅動LED燈正常工作。該研究為發展高性能濕氣發電器件提供了新的認識和設計思路,通過促進界面離子-電子轉化,實現器件性能的數量級提升;研究同時實現了濕氣發電器件可規模化和芯片式集成,標志著濕氣發電器件走出邁向實際應用的重要一步。相關研究以“界面離子-電子轉化增強的濕氣能量收集器”(Interfacial ion-electron conversion enhancedmoisture energy harvester)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清華大學化學系2021級博士研究生李溥瀅為論文第一作者,清華大學化學系曲良體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合作者包括清華大學化學系程虎虎副研究員等。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