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價有機框架,實現全波段太陽能轉化
傳統光催化技術長期受限于單重態(S?)或三重態(T?)激發態的選擇性利用,導致能量轉化效率與反應范圍受限。盡管S?態在電子轉移驅動氧化還原反應中具有優勢,而長壽命的T?態擅長遠程能量轉移,但二者難以協同優化。過去的研究多依賴材料固有性質被動實現單一途徑,缺乏對雙態功能的主動設計(圖1a)。
新加坡國立大學江東林教授團隊近日在《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成果,通過給體-受體(D-A)共價有機框架(COFs)實現了雙態能量協同捕獲。該材料采用卟啉為電子給體/三重態發生器,苯并噻二唑為電子受體(圖1c),通過分離柱狀π陣列、有序微孔和短D-A距離(1.2nm)結構(圖2a),同步驅動S?態電子轉移與T?態能量轉移。獨特的氫鍵網絡(圖1g)穩定激發態,使紅光至近紅外(1000nm)波段的光能高效轉化為化學反應能,無需金屬助催化劑或犧牲劑。
圖1 | 光激發態與D-A框架光催化劑 a. 基于常規發色團光催化劑通過S?或T?態的光激發態與催化途徑(星號表示激發態)。ISC:系間竄越。 b. D-A框架光催化劑中S?與T?雙通道催化的光激發態。 c. 卟啉作為電子給體(D)、T?態發生器及氧化位點,苯并噻二唑/二甲氧基苯并噻二唑作為受體(A)及還原位點的結構。 d,e. H?P-BT-COF的化學結構(d)和重構晶體結構(e)(藍色卟啉:給體;橙色苯并噻二唑:受體)。e圖插圖為無氫鍵存在區域。 f,g. H?P-BT(OMe)?-COF的化學結構(f)和重構晶體結構(g)。g圖插圖為發育完善的層內與層間氫鍵網絡(紫色虛線:層間C-H···O/N氫鍵,2.17–2.41 Å;粉色虛線:層內C-H···O/N氫鍵,2.34–2.41 Å)。
材料設計實現雙通道催化
研究團隊合成的H?P-BT(OMe)?-COF(圖1f,g)通過分子內/層間氫鍵(2.17-2.41Å)抑制分子振動,將S?態壽命延長至6.67納秒(圖5)。粉末X射線衍射(圖3a,d)證實其AA堆疊晶體結構,氮吸附測試顯示568 m²/g的比表面積和1.73nm微孔(圖3h,j)。高分辨電鏡(圖4e-h)直接觀測到有序的卟啉給體柱(空穴傳輸)和苯并噻二唑受體柱(電子傳輸),一維孔道為反應物提供傳輸通道(圖2b)。
圖2 | D–A框架光催化劑的催化過程。a,H2P-BT(OMe)2-COF的重構單層結構。每個給體(D,藍色)與四個受體(A,橙色)相連,每個受體沿x和y方向以1.2納米的規則間隔與兩個給體相連。天藍色箭頭表示S1狀態下的光誘導電子轉移,形成氧化和還原單元,這些單元作為氧化和還原中心,以促進光催化作用。較深的藍色箭頭表示從T1狀態下的能量轉移,以激活反應物并促進反應。Vis-IR,可見-紅外;3O2,三重態氧。b. 重構堆疊層結構(五層):卟啉給體柱傳輸空穴,苯并噻二唑受體柱傳輸電子,有序一維孔道為反應物供給與產物釋放提供通道(僅展示O?與芐胺)。
圖3 | 晶體與多孔結構 a,d. H?P-BT-COF(a)和H?P-BT(OMe)?-COF(d)的PXRD圖譜(藍十字:實驗數據;紅線:Pawley精修;灰線:差值;綠線:AA堆疊模擬;橙線:AB堆疊模擬)。 b,e. H?P-BT-COF(b)和H?P-BT(OMe)?-COF(e)晶胞俯視圖。 c,f. H?P-BT-COF(c)和H?P-BT(OMe)?-COF(f)晶胞側視圖。 g. COFs與單體的FTIR光譜。 h. COFs的氮氣吸附等溫線(實心圓:吸附;空心圓:脫附;橙色:H?P-BT-COF;藍色:H?P-BT(OMe)?-COF)。 i,j. H?P-BT-COF(i)和H?P-BT(OMe)?-COF(j)的累積孔體積(空心圓)與孔徑分布(實心圓)。
圖4 | 高分辨透射電鏡(HR-TEM)分析 a–d. H?P-BT-COF分析:HR-TEM圖像(a,插圖為FFT圖像);IFFT圖像(b);有序一維孔結構(c,俯視);堆疊層結構(d,側視)。 e–h. H?P-BT(OMe)?-COF分析:HR-TEM圖像(e,插圖為FFT圖像);IFFT圖像(f);有序一維孔結構(g,俯視);堆疊層結構(h,側視)。c,g圖中紅箭頭指示分子單元位置。
光電性能超越現有體系
該材料光學帶隙低至1.41eV(圖5b),近紅外吸收覆蓋至1000nm(圖5a)。甲氧基修飾將LUMO能級提升至-0.95V(圖5c),增強超氧自由基(O?•?)生成能力。電子順磁共振(圖5l,n)證實其紅光照射下高效產生單線態氧(¹O?)和O?•?,DPBF降解實驗顯示140秒內完成96%轉化(圖5m)。載流子遷移測試表明材料具有雙極性傳輸特性(電子/空穴遷移率比0.67),顯著降低電子-空穴復合率。
圖5 | 光物理性質與反應中間體 a,b. H?P-BT-COF(橙色)和H?P-BT(OMe)?-COF(藍色)的固態電子吸收光譜(a)及對應Tauc圖(b)。K/M:歸一化Kubelka-Munk函數。 c. D-A COFs實驗能級與氧還原電位對比(黑色虛線:-0.35 V)。 d,e. H?P-BT-COF(d)和H?P-BT(OMe)?-COF(e)的能帶結構(左)與投影態密度(PDOS,右)。 f. H?P-BT-COF(橙色)和H?P-BT(OMe)?-COF(藍色)的電化學阻抗譜。 g. 光電流密度隨時間變化曲線。 h–k. H?P-BT-COF(h,i)和H?P-BT(OMe)?-COF(j,k)的HOMO(h,j)與LUMO(i,k)軌道(藍/黃色區域:軌道波函數相位)。 l. COFs在暗態(灰色)與紅光(λ=620 nm)照射3分鐘(含TEMP)的EPR譜圖。 m. DPBF(40 μM)在無光催化劑(灰色)和有H?P-BT(OMe)?-COF(10 μg/ml,藍色)/H?P-BT-COF(10 μg/ml,橙色)條件下的降解曲線。 n. COFs在暗態(灰色)與紅光照射3分鐘(含DMPO)的EPR譜圖。
催化性能刷新行業紀錄
在苯胺氧化反應中(圖6a),H?P-BT(OMe)?-COF的轉化率達98%(>99%選擇性),周轉頻率(TOF)高達1280 h?¹,比當前最優COF催化劑高3倍,比金屬有機框架高10倍。其表觀量子效率達31.6%(620nm),甚至在1000nm紅外光下仍保持4.9%轉化率。對于苯并咪唑合成反應(圖6b)和C(sp³)-H活化/交叉脫氫偶聯(圖6c),TOF分別達55 h?¹和36 h?¹,均顯著優于傳統催化劑(如銥催化劑需10小時達到90%產率)。材料循環使用后活性無衰減。
圖6 | 光催化H?P-BT(OMe)?-COF的偶聯與縮合反應 a. 氧化偶聯反應(轉化率經GC-MS測定,括號內為選擇性),620 nm LED紅光照射。ACN:乙腈;RT:室溫。 b. 縮合反應(轉化率經¹H NMR測定,括號內為分離產率),620 nm LED照射。 c. 通過C(sp³)-H活化/交叉脫氫偶聯的C-C鍵形成反應(轉化率經¹H NMR測定,括號內為分離產率),620 nm LED照射。Nu:親核試劑。a–c圖中右側百分比為S?與T?態對反應的貢獻率。
機制解析與普適策略
原位紅外光譜(圖7a)捕獲到1205 cm?¹(內過氧化物)、1177 cm?¹(O?•?)和943 cm?¹(¹O?)特征峰,證實雙反應路徑并存。計算表明:電子轉移途徑中,甲氧基苯并噻二唑單元優先吸附O?(吸附能-0.89eV);能量轉移途徑中,卟啉β位點主導¹O?生成(吸附能-1.36eV)。不同反應中S?/T?貢獻比例各異:氧化偶聯反應為38%/62%,縮合反應為19%/81%,C-C偶聯反應為61%/39%(圖6)。
圖7 | 光催化位點與反應機理 a. H?P-BT(OMe)?-COF在O?氛圍下的原位漫反射紅外傅里葉變換光譜(DRIFTS)。 b,c. H?P-BT(OMe)?-COF上電子轉移(b)與能量轉移(c)至氧氣的吉布斯自由能圖。 d. 甲氧基加速雙反應動力學示意圖:極性甲氧基促進電子/能量轉移途徑(延伸數據圖3)。
此項研究確立了將光激發態調控、能級優化與傳質通道集成于一體的光催化材料設計范式,突破了太陽能驅動化學轉化的固有局限。該策略為開發高效、無金屬的廣譜光催化系統開辟了新途徑,有望推動清潔能源生產與環境修復技術的發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