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塑性聚氨酯/聚氨酯脲(TPU)廣泛應用于汽車、鞋材、醫療器械等領域,但傳統聚酯基TPU因軟段(SS)結晶導致彈性不足,難以兼顧高韌性與高回彈性。現有解決方案(如增加硬段含量或降低聚酯二醇分子量)效果有限,且易犧牲材料強度。如何抑制軟段結晶并強化分子間作用力,成為行業長期挑戰。
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教授、馬遠馳特聘副教授團隊設計了一類基于聚己內酯(PCL)的新型TPU彈性體,通過引入酰基氨基脲(ASCZ)基團形成密集氫鍵陣列。該材料展現出70 MPa的極限強度、1100%的斷裂伸長率及260 MJ m?³的韌性,同時徹底抑制PCL結晶,實現1000%應變下的穩定回彈性。通過調節擴鏈劑化學結構,還可精準控制材料工作溫度與自修復速率。
合成設計
研究以PCL二醇、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及六種同系二酰肼(C1DH至C10DH)為原料,通過兩步法合成TPU。ASCZ基團由酰胺和脲基組成,可形成三重氫鍵陣列(圖1b),構建強相互作用的硬段(HS)網絡。所有樣品硬段含量固定為24 wt%,僅通過改變二酰肼亞甲基間隔基長度調控氫鍵密度。
圖1 a) 含ASCZ基團的TPU彈性體合成路線(以TPU-C1、TPU-C6和TPU-C10為例,突出間隔基長度對硬段結構的影響)。聚合物中氨基甲酸酯和ASCZ基團分別用綠色和品紅色標注,亞甲基間隔基以不同顏色陰影標示。 b) TPU彈性體結構示意圖,硬段中包含氫鍵陣列。
氫鍵密度梯度
理論計算與分子動力學模擬證實:TPU-C1(碳酰二肼)氫鍵位點濃度最高(5.6 mmol/g),ASCZ基團間距最小(0 Å),形成連續脲基陣列;而TPU-C10(癸二酸二肼)氫鍵密度最低(4.2 mmol/g),間隔基長達10.1 Å(圖2)。流變學測試表明,高氫鍵密度的TPU-C1具有更寬的橡膠平臺區,印證其物理交聯網絡更穩固。
圖2 基于硬段化學組成和含量估算的TPU-C1至TPU-C10氫鍵位點密度及相鄰ASCZ基團間距(dASCZ-ASCZ)。氫鍵位點密度以氫鍵供體(N—H基團)摩爾濃度(單位:mmol/g)表示,計算方法見支持信息。 dASCZ-ASCZ 基于亞甲基間隔基投影長度(每個C-C單鍵1.26 Å)按全反式構象估算。插圖為TPU-C1(左)和TPU-C10(右)的假想分子間作用模式(未考慮硬段與PCL軟段間氫鍵及異佛爾酮環導致的非共面性)。
力學性能創紀錄
極致強韌:所有樣品均展現超高韌性(140–265 MJ m?³)。TPU-C1–C6的強度達48–70 MPa,斷裂伸長率超1000%,可承載85 kg重量(圖3b)。缺口測試中,TPU-C1的斷裂能高達179 kJ m?²(圖3g),為天然橡膠的18倍;穿刺實驗顯示其可抵抗18 N穿透力(圖3h)。
彈性革命:DSC與XRD證實PCL軟段結晶被完全抑制(圖3f),材料保持非晶態。循環拉伸測試中,TPU-C1在100%應變下回彈性達0.78(表2),800%應變下仍保持0.31(圖3e)。原位拉伸XRD表明,即使1000%應變下也未發生應變誘導結晶,突破聚酯基TPU彈性極限。
圖3 a) TPU-C1至TPU-C10彈性體的單軸拉伸應力-應變曲線。 b) 寬度5 cm、厚度0.1 cm的TPU-C1彈性體薄膜承載85 kg重物的照片。 c) TPU-C1在100%固定最大應變下的典型循環拉伸曲線。 d) TPU-C1在100%至800%步進應變下的循環拉伸曲線。 e) 步進應變測試中TPU-C1至TPU-C10的回彈性隨應變變化曲線。 f) TPU-C1至TPU-C10的DSC首次升溫曲線(黑色實線為半結晶PCL二醇;豎虛線標記樣品中軟段PCL嵌段的玻璃化轉變溫度)。 g) 完整與帶缺口TPU-C1樣品的拉伸曲線對比(按Greensmith法計算斷裂能)。 h) TPU-C1抗穿刺測試的力-位移曲線(插圖為測試照片:厚度0.35 mm薄膜被鈍頭針以50 mm/min速度穿刺)。
行業性能標桿
與近十年文獻對比,該系列TPU在低應變(50–200%)下的回彈性優于所有聚酯基TPU,甚至接近聚醚基材料;高應變(400–1000%)時回彈性仍居聚酯類首位(圖4a-b)。其綜合性能超越商業產品,填補高韌性-高回彈性協同提升的技術空白。
圖4 TPU-C1至TPU-C10與含多齒氫鍵硬段的文獻報道TPU的回彈性-韌性Ashby圖: a) 低應變區(50–200%); b) 高應變區(400–1000%)。括號內標注參考文獻編號、軟段/硬段化學組成及回彈性測試應變值。圖a中0.8–1回彈性區間僅見于交聯橡膠、水凝膠和離子凝膠。
熱穩定性與自修復
溫度窗口可調:TPU-C1的硬段玻璃化轉變溫度(Tg,HS)達128°C,而TPU-C6降至67°C(圖5b),證實氫鍵密度直接決定工作溫度上限。TGA顯示材料熱分解溫度均超200°C(圖5a)。
高效自修復:85°C下,氫鍵密度最低的TPU-C10修復12小時即可完全恢復韌性;而TPU-C1需24小時(圖5e)。SEM顯示切口經修復后完全消失(圖5d),修復后的薄膜可提起20 kg溶劑桶(圖5f)。
圖5 a) TPU-C1至TPU-C10的熱重分析(TGA)曲線。 b) DMA測試的儲能模量(E′)曲線(TPU-C1至TPU-C10曲線依次上移10倍; Tg,HS由平臺區與下降區外推斜率交點確定)。 c) TPU-C1原始樣品與85°C不同修復時間( theal)后的應力-應變曲線。 d) TPU-C1薄膜切口修復過程的SEM圖像(左上:未修復;右上:85°C修復6 h;左下:12 h;右下:24 h)。 e) TPU彈性體在不同 t heal t heal 下的修復度(基于韌性恢復率)。 f) 修復后TPU-C1薄膜(0.8 g)提起20 kg溶劑桶的照片(承載自重25000倍)。
應用前景
該研究通過氫鍵陣列設計,首次實現聚酯基TPU韌性、彈性與自修復性的統一。TPU-C1的高溫穩定性適用于耐熱場景,TPU-C10的快速修復能力利于延長產品壽命。未來可進一步開發生物基聚酯路線,推動TPU產業綠色化發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