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學家統計
▲團隊帶頭人方志剛(右二)指導年輕干部
作為團隊帶頭人的方志剛經歷了一次“生死時刻”。那年,艦船表面海洋生物腐蝕問題研究陷入瓶頸,如何確定消除造成銹蝕的海洋生物的最佳物質和最佳濃度,成為制約研究進度的關鍵問題。聽聞南海某礁石出現“海洋生物無法生長”的特殊現象后,團隊立即動身趕往現場。
誰知,去時風和日麗,返回時天氣驟變。滔天的大浪一波波拍打著小漁船,小漁船數次處在側翻的邊緣。漁民竭力穩定著船身,方志剛和戰友們忙不迭地用簸箕把涌進船艙里的水鏟出去……最終,經歷4個小時的顛簸,小漁船才終于安全靠岸。
該團隊負責的新一代艦船結構材料項目,就是從源頭提升裝備防腐蝕性能的重要一環。隨著使命任務拓展,遠海的復雜環境對艦船結構材料的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已沿用幾十年的上一代結構材料已難以適應日益復雜的服役環境。
然而,這一項目卻遇到來自各方的不小阻力:新材料的數據和指標是否經過充分驗證?畢竟,如果采用新材料,原有的固定指標、設計框架,乃至一線工人的知識技能都要隨之更新……
面對“牽一發而動全局”的艱巨考驗,該團隊選擇“以理服人”。他們走遍了國內的設計所和總裝廠,梳理200多項材料技術參數。“原來使用的某型材料,焊接難度大,焊接工時長,焊接成本高,僅焊前預熱成本就接近焊接總成本的一半,新材料不需要預熱就能直接焊接……”一項項扎實客觀的數據,將來自各方的問號拉直,也為海軍艦船材料的更新換代和裝備“走出去”的長遠發展鋪平了道路。
2018年12月,方志剛牽頭的某研究成果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刻,距離方志剛投身這項研究課題,已經過去了整整15年。
征途漫漫。這條科研攀登之路,比預想之中還要艱辛,由于缺少參照系,且領域特殊,團隊即使有了開創性的階段性成果,也不一定能廣為人知。隨著一批又一批研究人員加入,一茬又一茬研究人員離開,方志剛早已從團隊的青年骨干,成長為帶頭人。
工程師李亮的同學,很多已經捧回一個又一個科研大獎,年年都有新跨越,一些晚于自己畢業的師弟師妹,在研究成果和榮譽方面也已經超越了李亮。
工程師褚廣哲來到這里前,曾多次收到上級機關拋出的“橄欖枝”,然而他還是決定加入團隊。近幾年,以前的同事不少已經走上領導崗位,而自己依舊埋首攻關,默默守著這個“無花果”。
2017年,方志剛所在單位轉隸,大部分和他資歷相當、年紀相仿的戰友都選擇趁此機會退居二線。然而,新組建的腐蝕防護與材料研究團隊成員多是其他專業分流而來,缺少相關研究經驗。為了他心愛的事業,為了幫助年輕人少走彎路,方志剛還是堅定地留下來。
爬管路、鉆水柜,上礁盤、下機艙……在一眾80后、90后中間,方志剛作為唯一的60后沖鋒在前,為年輕戰友在腐蝕防控領域的接續奮斗立起了標桿。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這就是一種幸福。”方志剛告訴記者,“若是能把這一件事盡力做好,能護艦遠航,人生價值莫過如此。”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